2010/12/27

試反思「知識敘述的合法性」

有時不禁會想,我們是憑藉什麼「身份」在編撰教材呢?

那天去訪問一位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他說:「我採編的民俗誌是介於學術與民間兩者,他們(學術界)並不承認我的東西,而民間有時也不一定能接受我的東西。」記得張大春在批判文化 創意產業時,用了一個詞叫學術封聖(canonization)。有時一些社區大學的老師,擁有的知識有別於學術界,也不一定擁有學位,但這些「技藝」能說他沒有價 值嗎?孔子說: 「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在今天,如何界定「藝」的範圍?如何能夠判定一門學科沒有「價值」甚至說其「小道」也!?

以往,我很喜歡引用所謂的「後XX主義」,但如今我發現他們(後XX主義)只提出 了問題,卻未提供解決的方法,實踐上幾乎窒礙難行。(也許只有我這種無聊的人會想實踐這些亂七八糟的主義?)周旋在各學科間,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去詮 釋,意圖將學術火星文翻譯成口語。往往戰戰兢兢、讀了再多素材依舊非常不踏實。我們是憑藉什麼「身份」在編撰教材呢?

用「編撰」也許溢美了,充其量不過剪刀漿糊的功夫吧!

當審查會上,民間專家遇上了學術界的學者,我們該用什麼「身份」編撰教材呢? 從專案的觀點,一切以結案、利潤為第一優先。而要想結案,首先面對的 是公部門的長官、學者,再來是內容專家,最後才是一般學習者。而從教材設計的觀點, 卻完全相反...。現今流行的各派典,都會說凡事要以學習者為 中心。那...我們的「學習者」又在哪裡呢?

如果有這麼一天,當各個「角色」衝突時,該憑藉什麼「身份」去面對學習者、內容專家、審查委員、業主呢?身為教材設計者又當如何取得「知識敘述的合法性」?

---
2010.12.27

2010/12/14

記SME訪談三點反思

記本日SME訪談三點反思:

1、「閒聊」也是一項重要技能!

事實上,我比較喜歡滔滔不絕會自說自答的SME。如何透過結構化、半結構化問題,抑或漫天閒聊獲取訊息,也許是未來將要加強的重點技能!

2、專家與新手的差別,在於理解與問題解決。

「有時候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要依照你的問題才能決定給什麼答案。」SME如是說。

「像你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什麼是最古老的?一般學習者沒這個概念,會回答三頁蟲。但台灣島的誕生也才600萬年。」宙、代、紀、世、期、時,剛剛還一直沉默的SME,像是開關被觸動似地,滔滔不絕說出一連串的地質年代劃分相關知識,我有聽沒懂,只能點頭傻笑。

身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並不意味著他們能有效地教導人。如何辨識、增進知識的存取,進而發展教學策略,幫助學習者發展對某學科的理解,便是教學設計師的專業!

3、認真的SME最可愛

從業餘愛好者,一路成為領域專家,是專注、熱情造就了專業。
看著SME分享近二十年來的收藏,男人的浪漫莫若於此!

---
2010.12.14

名詞解釋:.內容專家(Subject Matter Expert, SME)

2010/12/06

對岸的教學設計師招聘條件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列舉幾則對岸的教學設計師招聘條件:

之一

职位:教学设计师

岗位职责:

网络课件整体课程设计,脚本编写,确保实际设计内容的准确无误;
进行教学需求分析评估并确保在线课程素材的准确性; 确保课件开发流程中脚本、内容情节之间的系统性、完整性;
随时与科目专家进行沟通,促进项目的圆满完成;
准确传达教学设计思路和客户意见给美工,确保定期通报课程的开发进度;
收集与分析行业信息,形成培训需求,并根据行业需求及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提炼教学内容,形成标准课件;

岗位要求 :

教育技术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网络课件脚本编写工作经验1年以上;
对多媒体网络化教育模式有较深的认识,理解多媒体元素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原则和设计方法;
熟练运用word、ppt等常用软件;
强烈的求知欲、谦虚的心态;
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

source:

之二

职位:课件脚本设计人员
学历:大专
计算机水平:熟练
工作经验:一年
任职资格:
1、要求教育类相关专业毕业或者在课程脚本设计上有突出表现和经验者优先。
2、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3、具有较强的需求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课件整体的教学设计、脚本编辑,准确无误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4、具有良好的创意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强;
5、擅长分析和整理各类文档资料;
6、熟悉flash、Dreamweaver、和photoshop软件的优先。

source:

之三

职位:教学设计

工作职责:

1、与科目专家紧密合作,负责网络课件整体的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确保实际设计内容的准确无误,以学员达到最优学习效果为设计目标;
2、计划和组织教学素材;
3、负责教学设计并进行信息整合;
4、协助评估课件素材的应用效果;
5、进行教学需求分析评估并确保在线课程素材的准确性;
6、确保课件开发流程中脚本、内容情节之间的系统性、完整性;
7、随时与科目专家进行沟通,促进项目的圆满完成;
8、准确传达教学设计思路和客户意见给美工,确保定期通报课程的开发进度。

技能要求:

1、相关工作经验一年以上;
2、大学本科以上,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设计、计算机教育应用)优先考虑;
3、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学设计原理及方法;
4、熟练使用Office及表现教学设计(如脚本、流程图以及评估等)的各类软件;
5、出众的中英文口头、书面沟通能力;
6、出色的组织能力及团队精神;
7、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对客户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
8、能根据需求独立创建相应的课程设计及脚本;
9、具备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ource:


之四

岗位:教学设计师
关系 直接服务客户,直接上级学习方案中心内容总监。
职责—对客户:
1、 收集与分析客户信息,跟踪客户培训方向;
2. 根据客户需求,独立或与他人配合设计目标导向的服务解决方案;
3.独立完成或配合完成客户项目服务方案,实施,评估,优化与完善。
4. 参与规划设计内部研发产品,行业专业产品,行业通用产品。
5.快速学习成长,比客户成长得更快更好。

职责—在公司
1. 负责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方案撰写,项目实施,客户顾问咨询,质量管理,公司服务能力建设。
2. 分析素材,设计方案,撰写脚本,审核内容,协助实施,重点评估。
3. 参与公司行业专业通用课件以及相关产品设计与研发。

岗位要求
1. 出众的中英文口头、书面沟通能力;
2. 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对客户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
3. 出色的组织能力及团队精神;
4. 能根据需求独立创建相应的课程设计及脚本;
5. 具备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技能
1. 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学设计原理及方法,教育技术专业毕业,有2年以上面授培训经验人员优先考虑。
2. 熟练使用Office及表现教学设计(如脚本、流程图以及评估等)的各类软件;
3. 本科以上学历,1年以上从业经验,有培训师经验者优先。
source:


之五

前四個都是vendor端,來一個客戶端。

E-Learning教学设计师

职位名称:电子学习教学设计师
所属部门:培训中心
工作职责:
- 理解调研培训需求,撰写e-Learning项目方案;
- 对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取重点并进行创意;
- 协同挑选合格的供应商,编写课程教学计划和方案,项目计划,时间表;
- 审核脚本,协调管理制作开发及协助测试课件;
- 摸索新的e-Learning内容呈现形式,利用快速课件编辑工具等制作电子学习内容;
- 负责课程、课件的质量测试并形成报告,根据需要进行课件修改;
- 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及反馈。

职位要求:
- 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教育培训行业工作经历, 有电子学习教学设计的经验;
- 对电子学习及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教学应用原则和设计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
- 有多任务并行的时间及项目管理能力,逻辑思维严密、统筹与协调能力较强;
- 具创新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及良好的沟通学习能力;
- 熟练使用Office及表现设计软件(如脚本、流程图、思维导图等)
- 熟悉或理解SCORM和AICC标准;
- 具有在学习管理系统(LMS)中发布和维护课件经验者为佳。

source:

之六

教育技术职业分类

一、高级/课件教学脚本设计师职位描述:
*理解并针对客户需求,对客户提供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取重点并进行创意,编写课程教学脚本
*针对脚本内容能熟练起草脚本大纲
*有较强的创意能力和文字功底,能用文字信息生动的描绘动画或图片等教学载体在课程当中的表现手法,很好的展现课程讲授的内容,以此指导课件制作人员进行课件制作。
*与团队其他开发成员紧密合作,并进行相应的创意指导
*具备教育设计思想,头脑灵活,深入了解学员端的需求。

职位要求:

*中文、新闻或相关专业
*3~5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强烈的自我学习能力,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具备e-learning企业培训课程工作经验者。熟悉网页设计及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者优先。

二、职位名称:教学设计师

岗位职责
1.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应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
2.参与前期项目的策划,撰写策划方案;
3.负责与讲师沟通,协调讲师的课程内容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4.负责组织教学;
5.负责抽查教学质量、提出教学建议;
6.协助其他相关项目的运行,随时提供相关支持。

---
2010.12.6

昆語:
其實 google 下去還有一大堆,列都列不完。
要求的基本能力多半大同小異,不過對岸的分工比較細,
光課程培訓規劃、教學設計、內容開發就可以分成三個職位...。
而且,清一色要求教育技術本科。
看來哪天有空,需要逛逛對岸的教育技術學系,研究一下課程規劃。

2010/11/11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

「探究學習」,令我想起了過去學過的一些東西。雖然我曾試著將「5E探究學習」融入數位學習的教學設計。但...實務上有相當大的侷限,充其量我只能作到「E1投入」而已。(註1)

以下六篇文章,是過去自然教材教法的授課老師王靜如教授所寫,跟各位分享。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列報導(一)科學教學之基本理念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列報導(二)科學本質與科學探究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列報導(三)科學知識

國小教師科學基準系列報導(四)班級經營

國小教師科學基準系列報導(五)課程

國小教師科學教學基準系列報導(六)教學與學習

>>>
 註1:5E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發展,分別為:投入(E1,Engade)、探究(E2Explore)、解釋(E3,Explain)、精緻化(E4,Elaborate)、評鑑(E5,Evaluate)共五個階段。(bybee,2002)

---
2010.11.14

2010/11/09

沒有門檻的自動門


「當e-Learning一開始轟動全球之際,似乎大家感覺門檻蠻低的(甚至覺得那是沒有門檻的自動門)、人人都可參賽,造成起跑線上門庭若市的盛況,漸漸的,當參賽的人們發覺,從起跑線到獎盃座之間,還有很多高低欄有待大步跨越之時,就漸漸出現「知能歸零、從新添加」的體認,而當這樣的歸零次數多到體適能、IQ腦力與EQ情緒智商都不勝負荷之際,就會從選手脫隊成為觀眾,而最終呢?奪標者是贏家(Winner Takes All)!」-計惠卿(2005)。台灣大學『教與學』電子報, 2005.07.10。



有一陣子只要一有空我便會反覆問自己:「你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什麼?師範體系畢業的你,憑什麼到業界跟人家競爭?」實際投入現在的數位教材研發工作後,這樣的念頭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正因為是師範的背景,一股「不想輸」的念頭時時縈繞不去。

確實,一開始的工作關於學習者分析、擬定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撰寫…等,可以很快上手,但似乎也僅於此了。與其他同事相比,充其量是多了一些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 PK)。 況且當數位學習的媒介由原本的「人」轉換為「電腦多媒體」時,意謂著過去熟悉的一切必須捨棄。看不到學習者的直接反應,我再也不能夠有投機的想法,一次準 備好幾套步數,想著到時候再見招拆招、臨機反應。一切皆必須返回最基本的教學策略、媒體的使用,以及我最弱的一環將紙本教材由文字「視覺化」成圖像。

而且到了後期,幾乎每位同事負責製作的課程,都不是自己大學本科。如何快速消化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CK), 也成為一項挑戰。如果說,大學時代的專題,可以花一學年完成,那麼現在面對不熟悉的內容,只有短短不到三個禮拜必須把這些內容消化,並且以合乎教學流程的 方式寫成腳本。注意喔,這裡的腳本並不是指過去所寫得「簡案」(教學流程)。而是類似電影分鏡般具有詳細畫面、旁白以及詳細敘述每一步驟、動作的腳本。因此,在課程發想過程,便得兼具講師、教學設計者、導演、編輯…等諸多角色。

當然,最怕得還是遇到客戶又要求「創意」的時候…。 光兼顧內容正確性都來不及了,哪來得功夫搞「創意」?所以,有些文獻開始批評了,數位教材的品質取決於好得教學設計上,而國內苦無好的教學設計人才,因此品質始終無法提昇。若是傾向於市場面的,大概會說數位教材千篇一律、不過是幾張會動的圖畫加上旁白配音,完全無法吸引消費者買單…云云。好吧!現況的確如此。畢竟,在消費市場上,消費者最大、出錢的是大爺。所謂職業人員的專業,就是在時限內交付讓客戶滿意的東西。

還記得當初進公司的時候,我們這一批新人是由總經理親自講解公司的現況、發展項目以及未來的發展。那時候總經理有一句話令我印象頗深刻,他說:「我們算是目前這行業的龍頭,如果我們不進步的話,那麼台灣的數位學習水平大概就停留在這了。」

而品質又是怎麼提昇的呢?很明顯的,是來自於客戶的需求、要求以及公司內部審核人員的層層把關。我永遠記得,進公司的第一件成本送內審後是怎麼被修改的一塌糊塗,以及後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彷彿永無止境、怎樣都達不成的修改......。

「那時候根本沒有人會做課程,也根本搞不清楚e-lerning該長怎麼樣。所以我想既然我們"不會",那就請客戶花錢讓我們"會"。」總經理說起公司剛起步時的狀況,曾如此說道。

「根本沒有什麼策略,也或許歪打正著,不管怎樣...我們生存了下來。」


                                                    ......

>>>

【後記】

「數位內容」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但正如教育科技含有學習與教學、傳播學、系統化教學設計...等諸多理論基礎。「數位內容產業」也由於內容特性使然,從業人員的工作性質也摻雜許多產業的特性,諸如:出版業、軟體業、廣告業...。面對未來,這產業有趣的地方在於「派典」未形成,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任何人都有發聲、參與角逐的權利。

---
2010.4.18 初稿
2010.11.9 一修

2010/09/05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示範研習會後札記

跑去參加了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示範研習會,儘管與預期有點落差,但聽完主講人賴柏宗老師的經驗分享後,有些想法略記如下。

之一 

個人自修用教材 vs 資訊融入用教材

以往所做的數位教材多是個人瀏覽用,可一旦教材要能搭配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時,該做何調整?
在網路上看過一段話:「vendor端的ID不知道是不是教材做久了,思考都僵化了。」
顧客的立場、製作者的立場、學習者的立場、教學者的立場

是不是真的脫離講台太久?忽略了很多事。

之二

所謂的SCORM究竟是「標準」還是「限制」?
教育部這套教材,並未採用SCORM架構。
但在教學流程上,有一定的主軸:學什麼→想一想→上課去→動手做→考考你
教師教學時或學生自修時,可自行選擇想學的部份。
SCORM真的是必須品嗎?

之三

在國語、社會課、藝術人文,這些需要補充大量視覺、聽覺輔助的課程領域。
確實很適合採用資訊融入,當講者示範用「清明上河圖」講解聚落的概念時
當下有種被「刺中」的感覺,想大呼就是這個了!
我們過去一切所學,當下都可以串連起來。
只是這種教學方式,勢必挑戰授課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度、統整能力。
試問,當你看到「康熙台灣輿圖」該如何融入教學?

之四

「週三的下午,我們班的小朋友跟我說,在安親班裡很安靜,因為台北縣的小朋友都不見了。」
因為台北縣推行活化課程的緣故,週三下午多了三堂課。
然而,將所有的時間塞得滿滿的有必要嗎? 賴柏宗老師分享時如此提問。
以他任教台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為例,他班上的小朋友就是一路被期待上建中、北一女,再一路上台大。
(駱明慶教授在〈誰是台大學生?〉一文中曾提到:「在臺大校園裡隨機抓 11 個學生,就會有一個是在大安區長大的。」)
看著他分享的學生學習單,不免驚訝,那會是五年級小朋友的文筆、想法?
 「我希望教育的官員能......」寫出這樣句子的學生,在接受台北強勢教育資源後,六年後會有多少差距?
談資訊融入教學,就不能忽視「數位落差」的存在。

之五

研習最後,數位典藏計畫的專案經理,再次推廣了教案比賽。
據說以往「參加的人數相當不踴躍」,所以這次將首獎獎金調整為8萬元!
嗯,還等什麼?( ̄▽ ̄#)﹏﹏
有沒有人要一起報名啊!!!

 之六

附帶一提,看過「頑石創意」製作的教材後我認為咱們家的MD未必會輸人!
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很羨慕...因為頑石工作人員的名字,有列在課程手冊上。
什麼時候「敝公司」的教材,才會出現製作者的名字呢?

---
2010.9.5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網

2010/06/06

bell hooks 的交融教育學(engaged pedagogy)及其實踐取向之探討

bell hooks 的交融教育學及其實踐取向之探討

【作者】

郭丁熒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施惠文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bell hooks 的交融教育學(engaged pedagogy)及其實踐取向。經採文獻探討,本研究首先介紹bell hooks 的生平概略;其次,探討交融教育學之意涵;復次,藉由探討批判教育學、多元文化理論,和女性主義理論等相關理論,以了解交融教育學的理論根源;接著,探討交融教育學的五項要素,包括「知識概念化」、「連結理論與實踐」、「學生增能」、「多元文化」、「熱情」;並釐清交融教育學中教師進行轉化教育的3C 策略(關懷、關注、關聯);最後,則根據交融教育學的五項要素及3C策略所建構之雙向細目表為架構,進一步提出實踐交融教育學的十五項途徑,以作為未來應用之基礎。

關鍵詞:交融教育學、關懷、關注、關聯

【目次】

壹、bell hooks 交融教育學之意涵

貳、bell hooks 交融教育學的理論根源
一、批判教育學
二、多元文化理論
三、女性主義理論

參、bell hooks 交融教育學之要素
一、知識概念化
(一)知識基礎
(二)課程
二、連結理論與實踐
三、學生增能
(一)社群圖像
(二)學習者的投入
(三)結合學習者經驗
四、多元文化
五、熱情
(一)興奮
(二)整體的教育
(三)階層關係

肆、交融教育學之3C 實踐策略
一、關懷
二、關注
三、關聯

伍、結語
一、交融教育學實踐的取向
二、建議

【資料來源】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141~170頁,2007年6月。
<cite>http://jtc.nttu.edu.tw/upload/admin/journal_paper/05.pdf</cite>

---
2010.6.6













2010/05/30

資策會:2009中國培訓機構參訪出國報告

經濟部工業局98年度專案計畫出國報告

計畫名稱: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
出國主題:中國大陸培訓機構參訪
出國地區:中國大陸
出國期間:中華民國98年5月18日至5月22日
報告日期:中華民國98年8月10日

目錄

壹、前言(出國目的)
貳、行程表
參、工作內容
肆、活動集錦(附相片)
伍、結論
陸、建議
柒、檢附相關資料

---
2010.5.30

報告下載:
http://www.epark.org.tw/images/20091203171458image_6.doc?PHPSESSID=bd1f62669b2ebe52eb8526b6e5af71db

[節錄]

出國目的

補習培訓市場普遍存在於全球教育市場,與正規教育相輔相成,國內補習培訓市場規模約為1,000~1,500億台幣,中國大陸為1兆5000億台幣,日本兒童美語產值達到336億台幣,韓國整體補教業產值為5,353億台幣如此龐大商機但激烈競爭環境且隨教育科技持續發展下,大部分補習培訓業者似乎都面臨著教學轉型趨勢,並積極尋找市場區隔競爭策略;國內數位學習業者近年在工業局教育科技推動政策下,逐步鎖定教育市場並開發教育科技相關產品及整合性服務。

國際市場教育服務輸出為未來數位學習業者或補習培訓業者發展的目標,而中國大陸似乎為國內業者最想進入的市場。此次,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聯合會辦理之中國大陸補教同業參訪青島及北京培訓學校、幼兒園及教育當局,對於中國大陸培訓業者數位學習應用現況、需求及相關教育政策等市場資訊進行了解,並尋求當地合作對象。教育資源於中國大陸越往低年齡越顯不足,尤其是青島當地的兒童教育機構,僅有少數的民辦學校,其餘公立學校的教學資源與品質相當於台灣20至30年前水準;也因此,部份台灣業者積極投入幼兒教育市場,深耕數年後,台灣教育品牌深受當地父母信賴與推崇,而當地教育當局對於台商投資中國大陸教育市場相當重視,也給予熱忱的協助,希望透過台商優質的教育服務,提升中國大陸幼兒、國小、國中及高等教育之育水準。

參訪對象為艾莉斯文教機構(青島小哈佛幼兒園)、青島賽思外語教育機構、宇泉國際教育、階梯教育集團、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及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內業者對於中國大陸培訓龐大市場商機無不躍躍欲試,但是於對岸培訓機構申請執照之規定、流程及視窗相當複雜,且對於外資民辦(尤其是台灣地區台商)都設有相當多的門檻,以至於台商過去中國大陸設點開設培訓機構都須與當地公民合作,並擔任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
(校長);此外,對於申請單位或個人背景都須加以審查,之前對中國大陸是否有任何貢獻,以及對於當地的官方是否有良好關係,很多非制度上的問題都是決定是否能於當地開設培訓機構的主要因素。

對於數位學習業者而言,其數位學習相關產品如何進到當地市場且為當地培訓機構採用,似乎又不是這麼容易,除當地市場銷售體系外,其他如教材是否符合中國大陸教育課綱及教材審查機制、文字版本及慣用語等,都是國內業者所不熟悉;最主要因素為,中國大陸目前的培訓產業(補習產業)多半輔以數位學習自學教材為學生之補充教材,並主要以實體教室教學為主,至於未來教室相關規劃及電子白板輔助教學模式對於當地培訓機構業者及師資而言,因資訊化程度不足及新興科技教學應用情境對於當地師資並不熟悉,對於台灣國內業者產品進入當地市場自然有一定困難度。

資策會:培育旗艦公司之規劃分析報告

培育旗艦公司之規劃分析報告

研究目的

透過分析國外標竿企業之成功營運模式,結合國內數位學習產業與相關產業之特性,進行分析旗艦整合的可行性規劃,以作為產業政策推動旗艦計畫之參考。本研究欲達成之目的如下:

A. 分析國際數位學習標竿企業之經營模式以及關鍵成功因素,以做為未來國內數位學習旗艦計畫規劃之參考依據。

B. 分析國內數位學習產業與相關產業整體環境及特性,以為國內數位學習旗艦計畫規劃之考量因素。

C. 利用蒐集國際數位學習標竿企業之營運模式之資料,結合國內數位學習之現況及特性,決定產業政策推動旗艦計畫。

目錄

一、緒論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架構
二、台灣數位學習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分析
(一) 數位學習產業發展概況
(二) ICT 產業發展對於數位學習領域之應用

三、國際標竿企業成功個案探討

(一) 行動數位學習案例一:校園數位學習服務 以iTunes U 為例
(二) 行動數位學習案例二:電子書成功經營模式,以Kindle 為例
(三) 科技教學案例:e 化教室 以英國小學為例

四、未來教室旗艦規劃

(一) 新的教育方式–從21 世紀技能談起
(二) 未來教室計畫案例介紹
(三) 未來教室旗艦規劃願景
(四) 未來教室範疇與定義
(五) 未來教室的關鍵問題
(六) 未來教室國內發展模式企劃
(七) 未來教室發展之重要廠商與因應策略
(八) 未來教室輸出國際市場因應策略

五、學習終端旗艦規劃

(一) 無所不在的學習逐漸成型
(二) 中國學習機市場概述
(三) 電子書重要趨勢探討
(四) 學習終端旗艦規劃願景
(五) 學習終端範疇與定義
(六) 學習終端國內發展模式企劃與重要廠商分析
(七) 學習終端發展之因應策略

六、結論與建議

(一) 國際標竿企業個案分析之重要發現
(二) 未來教室旗艦規劃與策略建議
(三) 學習終端旗艦規劃與策略建議

七、參考文獻

---
2010.5.30

報告下載
http://www.epark.org.tw/images/20091203194451image_6.pdf

2010/05/29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 蔡寬信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hool climate 、teachers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秦夢群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學年度:         81
關鍵詞:         內外控信念 ; 組織氣候 ; 組織承諾 ; 組織認同
英文關鍵詞:     Locus of control ;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之關係。從相關理論分析和實證調查
的結果,獲得結論和建議以作為提升或改進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之參考。

研究樣本來自高屏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共抽取76所國小1022位教師,所得有效樣為859人,以組織氣候描述問卷、內外
控量表和組織承諾問卷進行調查研究。根據實證調查結果與討論,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教師在開放型的學校組織氣候中,組織承諾最高;在投入型和離心型的學校組織氣候中,次之;而在封閉型的學校組織氣候中,組織承諾最低。二、內控型信念教師的組織承諾高於外控型信念教師。
三、學校組織氣候和教師的內外控信念在組織承諾上無交互作用。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組織承諾的關係: (一)男性教師在組織認同方面高於女性教師。 (二)年輕、未婚和新進教師的組織承諾較低。 (三)教師服務年資愈長,組織承諾愈高。 (四)一般大專院校畢業背景的教師組織承諾最低。
五、小型學校和偏遠地區、鄉鎮地區的學校,教師組織認同高。
六、組織變項對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大於個人屬性變項。
七、校長的支持行為影響教師的組織承諾最大。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學校校長、教師本身和進一步研究等五方面分別提出具體建議。

---
2010.5.29


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

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 張瑞春
論文名稱: 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影之研究
英文論文名稱:   The influence of how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ffects jobinvolvemen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指導教授: 陳世哲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學年度: 86  
關鍵詞:  組織氣候 ; 組織承諾 ; 工作滿足 ; 工作投入 ; 組織變革

[ 摘要 ]

國營事業民營化是經營權移轉的重大組織變革,不但會對員工的權益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而且此項變革的結果也非經營管理當局所能掌控的。本研究是要了解在民營化的既定政策下,管理當局如何透過員工感受到較佳的組織氣候來加強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及提高工作意願。

本研究以個人變項及組織氣候為自變項,對民營化的態度為調節變項,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依變項,來探討組織變革中組織氣候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本研究是以中油公司高雄營業處全體員工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

在資料的分析上,則採用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及層級複迴歸分析來檢驗個人變項對工作投入、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等依變項是否有顯著性的差異及個人變項、組織氣候對各依變項影響及預測力,以及對民營化的態度與組織氣候的交互作用是否對各依變項有顯著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

(一)個人變項的不同在工作投入、組織承諾、領導與升遷滿足上、工作本身滿足及工作社會性滿足上有顯著性的差異。
(二)個人變項中僅有婚姻狀況對工作本身及工作社會性的滿足有顯著性的影響。
(三)組織氣候中領導型態及制度規劃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均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人際關係對組織承諾及工作本身及工作社會性滿足均有顯著性正向影響;權責結構對領導與升遷滿足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但對工作社會性滿足有顯著性的負向影響。
(四)對民營化態度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及領導與升遷、工作本身及成就與參與等工作滿足構面有顯著性的正向影響。
(五)對民營化態度與制度規劃對工作投入及組織承諾有顯著性的負向交互作用影響;而對民營化態度與權責結構對工作社會性滿足有顯著性的正向交互作用影響、但對成就與參與滿足有顯著性的負向交互作用影響。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積極開創新事業,保障員工工作權,以提高員工對民營化變革的接受性;加強人員的培訓來降低員工對民營化變革的抗拒;重新制定各項合宜制度、加強單位間的溝通協調功能;明確劃分職權結構以提高組織的經營效能及改善組織氣候來提高員工的向心力及工作意願。

---
2010.5.29



市場、標準、教學及師資培育

市場、標準、教學及師資培育

導讀人:鄭景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英美等國的師資培育政策,逐漸呈顯出市場本位的走向,並且伴隨著政府由上而下的中央管制策略,以培養出國家認可、具備良好素質,且符合市場需求的職前教師。Apple指出,造成師資培育政策變革的機制,實源自於政治上意識型態的轉型, 尤其是受到新右派論述的影響。事實上,在新右派論述籠罩下的英美師資培育方案,雖然旨在培育高品質的師資,以解決學校教育的教學問題,但是最後卻都帶來破壞性的反效果,如維持教育的分流,再製社會的不平等。
過去十年來,美國境內有關師資培育的改革提案,可以說一味地跟著世界潮流走,從而忽略了社會脈絡和意識型態層面的討 論,以致於最後實際推動的結果,不但沒有解決既存的教育問題,反倒加深問題的嚴重性。Apple認為,如果沒有仔細檢視這些教改提案背後的權力運作,及其 可能造成的體制弊端,我們將難以培育未來的優良師資。有鑑於此,Apple在本文中,從意識型態層面的討論出發,首先說明新右派本身的三股聯盟勢力,接著再述及新右派論述對師資培育政策的衝擊,最後並寄望一個師資培育政策的轉型,來為教育的進步注入活水源頭,茲分述如下。
一、受到「新右派」意識型態包圍的師資培育政策
(一)以「新市場」包裝「舊傳統」的新保守主義
(二)以「成就指標」促成教育市場運轉的新自由主義
(三)催生「小而強」政府角色的新中產階級管理主義

二、再製社會不平等的「新右派」教育改革

三、結語:師資培育政策的未來展望

四、省思與啟發

---
2010.5.29
導讀文章

Apple, M. W. (2001). Markets, Standard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2(3), 182-196.
資料來源
鄭景澤(2010,4月)。市場、標準、教學與師資培育。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7。檢索日期2010年5月29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277
全文下載
https://tted.cher.ntnu.edu.tw/wp-content/uploads/file/epaper/paper/paper_7_1.pdf

2010/05/28

NCCU 數位敘事之家


計畫目標

探索新媒體、新內容、新敘事、新教學、新生活形態的各種可能性。想像數位科技提供的種種潛在的生活方式,想像生活「呼喚」的種種潛在的媒體形式。例如:利用媒體科技,我們如何改造教室?如何創造新一代的教學環境?如何一進校門,就知道今天哩內的重大事項?如何使開會更有效率?
---
2010.5.28

數位敘事之家
http://sites.google.com/a/nccu.edu.tw/digitalnarrative/

政大傳院頂大核心計畫研究團隊協作平台

核心計畫團隊簡介

● 沿革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頂大核心計畫由傳播學院長鍾蔚文教授與新聞系翁秀琪教授擔任召集人,兩位老師於97-98年分別率領「數位敘事核心研究群」與「新素養核心研究群」團隊進行先導研究,關注的焦點在於當前傳播環境的鉅變情況下,媒介或傳播形式出現了那些重大變化,以及人們面對如此鉅變的傳播環境,又發展出怎樣的適應或素養能力。

經過一年多的前期研究之後,數位敘事與新素養兩個研究團隊於987月起正式合併為政大傳院頂大核心計劃研究團隊,持續探討當前傳播現象的重大變化,並於987-9月持續舉辦了十二場學界與業界的請益討論會,希望透過眾人腦力激盪尋找當前傳播現象的重大議題。

此外,自979月開始的新素養讀書會,已經匯集了一群有共同興趣的老師、研究持續閱讀與探討新傳播的素養問題,除了成員彼此之間的討論交流外,已將閱讀書目摘要放在本協作平台的公開成果,希望藉此促成知識的公開交流與分享。

配合兩個核心研究群的合併,自989月起,新素養讀書會改名為「核心計畫讀書會」,仍然維持兩周一次的聚會,由成員共同決定閱讀與討論的主題,以延續我們對於當前傳播現象的關懷。為了維繫社群的長期經營與資料積累,未來核心計畫讀書會乃將繼續延用新素養協作平台,做為讀書會成員交流討論的園地。本學期(98-1)核心計畫讀書會時間訂於周六下午2點到4點。

核心計畫研究團隊已於98年10月完成當代傳播關鍵議題彙整報告一份,彙整出七個關鍵議題,並於11月進入第二階段工作:召開議題討論會,目的在於邀請有興趣人士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共商在此一議題下有那些可具體合作的子題。

---
2010.5.28

政大傳院頂大核心計畫研究團隊協作平台
http://sites.google.com/a/newliteracies.co.cc/guan-jian-yi-ti-xie-zuo-ping-tai/


2010/05/05

ISTE 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ISTE提出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總共歷經三次的發展。第一次於一九九三年提出,內容含括了十三個能力指標;第二次於一九九七年提出,內容擴充為三大能力、十八個指標;至二○○○年,ISTE 為使此標準具時效性,並與學生教育科技標準(NETS* S)的內容一致,將三大能力進一步發展為六大能力,並擴充為二十三個指標 (賴錦緣,2001)。最新一次的修訂則是在2009年。
資料來源:http://technologyleadership.spaces.live.com/blog/cns!C1AEC99EFE9EBF20!372.entry

---
2010.5.5

參考資料:

賴錦緣  (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雜誌,85,45-49。
http://www3.nccu.edu.tw/~ihchang/ISTE_teachers.pdf

沈中偉:美國教師國家教育科技標準:對教育科技研究所課程設計之省思。
http://www.npue.edu.tw/adm/research/%E6%A0%A1%E5%88%8A/58/k58-2(%E9%99%A2%E5%88%8A58%E6%9C%9F%E7%89%B9%E7%B4%84%E6%92%B0%E8%BF%B0)2.pdf

延伸閱讀:

NETS-A校長的教育科技指標2009~教育轉化
http://163.20.119.100/f2blog/index.php?load=read&id=875

NETS-T老師的教育科技指標2008~支持數位時代的學習者
http://163.20.119.100/f2blog/index.php?load=read&id=586

NETS-S學生的教育科技指標2007~數位時代的全球學習
http://163.20.119.100/f2blog/index.php?load=read&id=585

iste
http://www.iste.org/

2010/04/06

變賣未來的孩子

「老師,我們學這個有什麼用?」

如果在學校,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又該以什麼事物衡量學習的價值呢?

一、預期之外的問題 

小學生一入學,就開始學習平假名、片假名或算術等,但是現在,當一年級的老師正準備教平假名時,孩子卻舉手發問:「老師,我們學這個有什麼用?」內田樹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該怎麼回答?

「無法回答的問題,就不要回答!」內田樹提出這樣的解答。

內田樹認為,這個問題老師無法回答,當然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因為教育制度的先決條件,是孩子不應該提出這樣的問題。他以為現今的孩子,對「義務教育」這個名詞的理解是「有受教育的義務」。而這當然是錯的,孩子沒有什麼「受教育的義務」,只有「受教育的權利」。「有義務讓受保護的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的是父母。接受教育,讓孩子擴展無限的可能性,這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權利。

因此,大人面對孩子提出「為什麼非受教育不可」的疑問時,往往因為沒想過而啞口無言。而他也批評某些大人會以經濟報酬率的觀念為動機,誘導小孩子學習。這些人用功利的角度引導孩子:「如果你好好讀書,就可以得到『諸如此類』的好處。」用功唸書可以考上好學校、用功唸書可以得到好職位、獲得高收入…。諸如此類逃避性的說法解釋。

他認為若現階段認為孩子的提問是「預期之外」的狀況而繼續追溯、思考,或許再過不久,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將正視「什麼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然而,面對這樣的問題,若大人無法斷然沉默以對、責備他們「不應該」提出這樣的問題。反而對此感到不安,語無倫次地說出一些功利性的動機期待孩子了解,促使他們願意讀書。

據此,孩子在人生早期,已經學會提出問題讓大人啞口無言,或得到一些淺顯、無內容的答案,不幸的是這樣的結果,將無形中使孩子建立某種成就感。

憑藉這個成功的記憶,孩子不論日後遇到何種問題,都會先問:「這對我有什麼幫助?可以得到什麼『好處』?」如果答案令他滿意就「接受」;反之則「拒絕」。

這個接受與否的基準,在孩子人生的早期階段,就已內化在心中。

於是,「等值交易的孩子」就此誕生。


二、教育服務的消費者

為什麼孩子在一開始會問:「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內田樹引用諏訪哲二《唯我獨尊的孩子們》一書的回答:

「我們第一次體驗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金錢生活。從早到晚,『資訊媒體』不斷帶來新的訊息。我們完全陷入錢滾錢的經濟活動中,孩子或許也是藉由成為該機濟循環的『消費主體』,建立起『自立』(獨立)感。孩子由現今的經濟體系直接接受資訊(受教育)。在學校教他們『近代』社會的『生活主體』及『勞動主體』的獨立意義之前,孩子已自我確立為『消費主體』。然而身為經濟性的消費主體,到了學校卻成了教育的『客體』,這恐怕是孩子雖不以為然,卻又無可奈何的事情吧。」

對孩子而言,在課堂上做了四、五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老師講課、做筆記,算是一項「苦差事」,他們或許將這件「苦差事」視為對老師的一種「付出」。換句話說,孩子將「貨幣」以「痛苦」、「忍耐」的形式 支付給 老師,相對地他們也想知道 能從 老師那獲得什麼等值的「報酬」,因而提出疑問:「我們付出這麼多, 那麼 老師要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現在的孩子,因社會結構的改變,幾乎被迫以消費主體的角色自我確立。形成這個的原因不少,內田樹以為其中又以「超少子化」的趨勢最受認同。

超少子化的現象是一對夫妻加上一個小孩,在日本,這個小孩通常被稱為有「六個口袋」,因為除了父母親,還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個人代表六個口袋,提供這個小孩充裕的零用錢。在這個世代,小孩在未參與社會勞動前就先體驗消費、在沒有體驗家事服務前,便先學習如何花錢購物。

當小孩子生平第一次的社會經驗就是購物消費時,內田樹認為這將對小孩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無論對方是一個四歲的小孩、二十歲的年輕人或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用金錢交換等值的服務,只要在超商掏出錢,就可以聽見店員制式的招呼:「你好!歡迎光臨。」只要是以消費者的身份出現,誰也不會考慮這個人的年齡、見識或社會地位等屬於人的要素,重點是消費金額的多寡,而非是誰使用這些金錢,這便是所謂的「金錢透明性」的特權性格。

因此,在這情況下,當社會能力趨近於零的孩子,因為得到零用錢而以消費主體的身份出現在市場時,他們感受到的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全能感。

問題不在於金錢的多寡,而是在人生剛起步的階段,早以取得「消費者」的身分。只要表明了「我是個消費者」的身分,每個孩子都會以獨立的個體參與社會活動,這樣的經驗,對孩子的人生有著莫大的意義。

自此之後,孩子都會以「消費者」的身分自居,與人接觸時,總是設法讓自己先定位在消費主體的立場上。當然,在學校時,也在無意間將自己視為「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宛如參加競標的富豪,袖手旁觀、打量講台上的老師。以出現在教室裡的話,就是:「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有什麼意義呢!」

等值教育的最大特徵,即買方相當熟悉自己所購買的商品。對不了解其價值的商品,人們裡所當然不會購買。對「消費主體」而言,沒有任何商品是「自己無法了解其用途與價值何在」的。因此,當一個以消費主體自居的孩子, 向 老師提出「學習平假名有什麼用處」,是極其自然的事。如同想要了解「這項商品有什麼用處」一般,這是消費者的權利,也是義務。

因此,當年幼的孩子無法理解商品的「價值與用處」時,自然會認為「沒有購買」的價值。


三、教育的意義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這項商品有什麼用處?」

「我不需要這樣的商品。因為我了解它的用處(不如說這東西沒什麼用)!」年幼的消費者確實學會進行等值交易時,這才是最佳的談判技巧,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孩子會提出質疑:「我不需要,因為不知道這對我有什麼幫助」,這樣的應對應該很符合他們的思考邏輯。

先前也提到,這樣的回答將帶給孩子一股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全能感。因此,當他們拒絕老師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時,就等於推翻了人類過去所架構的知識殿堂。

教師在驚愕之餘,只能開始察言觀色、百般討好、利誘孩子學習。從孩子的眼裡來看,這和特賣會中拼命推銷產品的商人沒什麼兩樣。

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學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其意義與用途究竟為何。對於學校教育中所教授的大部分內容,孩子其實根本無法理解其價值與意義。

教育的意義在於學習者必須在接受某種程度的教育後,有時甚至是教育過程結束後,才能了解自己中獲得哪些助益,而這正是孩子必須上學的理由!

相對地,奠基於消費主體的孩子,往往將眼前「商品化」,同時「討價還價」,試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商品。若是一般商店販賣的商品,可以以貨幣為代價,問題是,如果在學校,又該以什麼事物來衡量學習的價值?


四、學習與時間

內田樹認為學習不能建構在市場原理的基礎上,這是討論教育問題的基本原則。若疏忽了這點,即使日後想再建立更專業的教育型態、設計更嶄新的教育方針,也是無濟於事。

他說:「所謂的等值交易,是一種空間型態。亦即能夠以二次元的方式表現在「圖像上」的。」

「我的手裡」拿著貨幣,「旁邊」則是商品。如果貨幣與商品價值相等就交換。我們常以同樣大小的圖像來表達「價值相等」的事實。為了使這個圖像式的比喻更具說服力,必須將貨幣與商品同時、緊鄰著放在一起,才能表現出物品的等值關係。

然而,學習的過程無法以空間關係呈現,而這正是「無法描繪的事物」賦予「學習」過程的獨特意義。「學習」無法以等交易的空間模式呈現,「學習」是與時間有關的現象。而且每一種「學習」都是建立在時間性上,無一例外。

五、變賣未來的孩子

如果學校規定,當一年級的老師說:「接下來,我們來學習平假名!」之後,讓孩子自問:「在我們內心中是否有學習平假名的自發性動機?」這時,如果孩子回答:「我沒有發現自發性動機」,就可以不必學習平假名。那麼學校會變得怎麼樣?

「為什麼要讀書」、「這個知識對我有什麼幫助」-就教育改革及孩子逃避學習的情形來看,這些問題屢屢被提出,反映了每個人對學習意義的探求,每個人都希望有意義地學習。但事實上,不可能有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答案。有趣-無聊、愉快-痛苦,有立即性的幫助-似乎沒什麼幫助。學生希望上課是「有趣並且有立即的幫助」,正說明了這個社會充滿各式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來自於每個人急切想找尋自己能夠「認同」的意義。

「為什麼要學習?學這個有什麼用?」無論是教育人士或媒體,都認為這是具批判性的問題。實際上,面對孩子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許多人往往瞠目結舌,無法回答。而孩子更深信,能提出激進、批判性的問題讓老師無法回答,是某種知性能力的證明。於是,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問:「這能為我帶來什麼幫助?」如果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就自信滿滿地將學習的機會丟到一旁。正是這種斷然的態度阻礙孩子的成長,而他們自己絕不會有所自覺。

提出「學這個有什麼用」這類問題的人,已設定一個前提-即個人判斷事物有無用處的價值觀,是完全無誤的。「我」認為有用的東西就是有用;「我」認為沒用的,就一文不值。聽起來的確清楚分明。然而,又有誰能保證,「我」用來判斷有用與否的根據,一定就是正確無誤呢?

問題從這裡開始又變複雜了。

個人判斷的正確性,實際上存在著「連帶保證人」。

就是未來的「我」。

支持「學這個有什麼用」這個功利問題的論點,就是「自己決定、自己負責」,這個民間與政府推崇的「自我探索意識型態」屬於同一時期的主張。正是這類「自我」的思考模式,大量造就了賤價拋售自己未來的孩子。


---

2010.4.5 一、二
2010.4.6 三、四、五

《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內田樹著,黃靜儀譯,台北:麥田,2008.9,初版。

 摘錄、整理自第一章〈逃避學習〉。此外,在此註明:本文並不代表作者內田樹的觀點,因個人整理而造成意義有所誤差的部份,文責由本人負責。

2010/04/05

風險社會裡的弱者

內田樹引述山田昌弘在《希望格差社會》這本書中提到的「輸送帶系統」,並用它對當今日本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論述。戰後的日本社會,給人一種「凡經過一番努力,就能得到一定社會資源分配」的預期。這種努力與成果兩者相關性可以預測的社會體系,山田昌弘稱之為「輸送帶系統」。

內田樹認為學校體系即為典型的「輸送帶系統」。只要進入這個管路當中,途中經過幾個分岔點,孩子就會被自動分發到某個職業、某個階層。在分岔點上,孩子為了能進入名校而努力唸書。藉由付出「努力」,而在升學考試中取得「成果」,進而依學歷取得相稱的職業,而後在組織內尋求升遷…。輸送帶創造了一種以「職業社會、家庭生活回報個人努力」為基礎的體系。

然而,在當今社會中這種輸送帶系統已不復存在以往的功能。

內田樹引山田昌弘的話說明,儘管管子的出口變細,但管路本身的龐大並無改變,如同研究所錄取率,反而是管路本身肥大、出口卻變細。因此,長久以來身為學校體系要角的「輸送帶」產生龜裂,造成「外漏」。換言之,即使帶內仍然持續運作,但無法順利就職的人也持續增加,亦即進入好學校,等著畢業找工作這種「努力用功的確定性回報」已不復存在。

據此,內田樹認為學校體系內的「風險化」與「兩極化」由此發生。

根據內田樹的定義,所謂的「風險化」指的是,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而個人對於未來生活預測的精準度也越來越低。過去只需要付出一定程度努力,就能保證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但現在努力與成果的穩定關係逐漸瓦解,這就是風險化社會的特徵。

除了努力與成果的關係變得不確定外,內田樹以為「兩極化」的現象同時進行著。

所謂的兩極化,據他的說法是指「努力得到回報」與「努力卻得不到回報」之間產生了明顯的階層差異。如他所引的例子「重要的是,並非輸送帶已經消失。大學畢業不一定能夠成為白領階級,但並不代表進不進大學無所謂;而是指如果不進大學,想要成為白領階級,更是難上加難了。」

風險化社會中,光靠學歷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得對等的職業,得到與學歷相當的工作與得不到的人之間產生了不當的差異。風險社會必向兩極化靠攏,意即在努力付出這方面,雖然僅有小小的差異,卻造成回饋結果有天壤之別。

---
2010.4.5

《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內田樹著,黃靜儀譯,台北:麥田,2008.9,初版。
 摘錄自第二章〈風險社會裡的弱者〉。P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