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5

風險社會裡的弱者

內田樹引述山田昌弘在《希望格差社會》這本書中提到的「輸送帶系統」,並用它對當今日本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論述。戰後的日本社會,給人一種「凡經過一番努力,就能得到一定社會資源分配」的預期。這種努力與成果兩者相關性可以預測的社會體系,山田昌弘稱之為「輸送帶系統」。

內田樹認為學校體系即為典型的「輸送帶系統」。只要進入這個管路當中,途中經過幾個分岔點,孩子就會被自動分發到某個職業、某個階層。在分岔點上,孩子為了能進入名校而努力唸書。藉由付出「努力」,而在升學考試中取得「成果」,進而依學歷取得相稱的職業,而後在組織內尋求升遷…。輸送帶創造了一種以「職業社會、家庭生活回報個人努力」為基礎的體系。

然而,在當今社會中這種輸送帶系統已不復存在以往的功能。

內田樹引山田昌弘的話說明,儘管管子的出口變細,但管路本身的龐大並無改變,如同研究所錄取率,反而是管路本身肥大、出口卻變細。因此,長久以來身為學校體系要角的「輸送帶」產生龜裂,造成「外漏」。換言之,即使帶內仍然持續運作,但無法順利就職的人也持續增加,亦即進入好學校,等著畢業找工作這種「努力用功的確定性回報」已不復存在。

據此,內田樹認為學校體系內的「風險化」與「兩極化」由此發生。

根據內田樹的定義,所謂的「風險化」指的是,社會的不確定性增加,而個人對於未來生活預測的精準度也越來越低。過去只需要付出一定程度努力,就能保證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但現在努力與成果的穩定關係逐漸瓦解,這就是風險化社會的特徵。

除了努力與成果的關係變得不確定外,內田樹以為「兩極化」的現象同時進行著。

所謂的兩極化,據他的說法是指「努力得到回報」與「努力卻得不到回報」之間產生了明顯的階層差異。如他所引的例子「重要的是,並非輸送帶已經消失。大學畢業不一定能夠成為白領階級,但並不代表進不進大學無所謂;而是指如果不進大學,想要成為白領階級,更是難上加難了。」

風險化社會中,光靠學歷不能保證一定能夠獲得對等的職業,得到與學歷相當的工作與得不到的人之間產生了不當的差異。風險社會必向兩極化靠攏,意即在努力付出這方面,雖然僅有小小的差異,卻造成回饋結果有天壤之別。

---
2010.4.5

《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內田樹著,黃靜儀譯,台北:麥田,2008.9,初版。
 摘錄自第二章〈風險社會裡的弱者〉。P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