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腳本審查會三點反思:
1、事前準備充足,就不會「心虛」。
先回憶一段往事。
去年四月的某一天,帶著腳本要去找SME時。Mentor說,他必須跟去,不然怕我會被SME牽著走。那天短短半小時的震撼教育,至今仍在我幼小心靈留下很深的陰影......。從此之後,我對於任何有著「教授」頭銜的人,都懷抱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
「腳本是你寫得,你應該比我還清楚才對!」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昨天出席審查會前,我一直用應付期末考的心態,讀著自己厚達六、七十頁的腳本。不過,很奇妙耶~看著自己兩個月前寫的東西,只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特別在內審、外審一輪後,已經無法辨識自己的語氣了 。況且,當初到底是如何「掰出」這些腳本,每看一次,就覺得很神奇......。
2、熟悉你的市場需求、妥善包裝課程,吸引學習者注意!
有位評審委員,總覺得他是教行銷的。從頭到尾,都繞著市場需求、學習者興趣打轉。這意見聽起來雖然很空泛,但實際執行起來,可是會玩死我們這些從業人員的......。
把這些話,換成教學設計的語言,其實就是以下幾點:
.分析學習者背景
.以適合的教學策略包裝課程,引起學習者動機
不過,在該位評審委員,與我們SME答辯時,有些點挺值得再深思的。
列舉如下:
.線上課程的學習者每次都不一樣,你如何去抓到首要的學習群?引起他們想學習的動機,並將課程內容傳達給他們?並將課程內容傳達給他們?
.專家知識與一般大眾想要瞭解的知識,期間的落差在哪?
教材必須具備教育性,卻又要活潑生動吸引人。
過深被嫌生硬,太淺又難難脫稗官之稱。 其如何可能?拿捏分寸為何?
3、學習者操作介面必須友善,有一致性。
這一點,至今仍是敝公司的最弱的罩門。看過一些送認證課程的意見,在「學習導引與追蹤」這部份的評分,永遠很低。
而我之所以會開始注意UI介面,或許真該「感謝」前一個案子的窗口,託他所賜,我被迫研究了好久的HCI、認知性教材寫法/理論、認知心理學。但怎樣就是跟不上他的程度,東西一直被退......。
關於使用者介面的易用性(Usability),我也仍在摸索中,還沒理出個頭緒。
---
2011.3.4
[後記]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之所以會無法理解教授/客戶的意見,真的是彼此的高度/角度不同。
「教學設計」說來簡單,可要作到大家都滿意的地步,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