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得知有「ISO/IWA2國際教育品質管理系統」這一套玩意的時候,頓時覺得自己真是太孤陋寡聞了。不過,接著而來的是諸多疑問......
林公孚(2007)在〈教育品質與評鑑制度之探討〉一文中提到:
依據ISO/IWA2國際標準協會教育品質管理系統標準,所謂顧客(Customer)係指「接受教育產品/服務的組織或個人」。在教育系統中的顧客,包括:內部的顧客與外部顧客。前者係指學校中的教師與職員,他們扮演著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後者又可分為:1.最基層的顧客,(即學生)2.第二層的外部顧客,(即家長與提供資金的個人或法人團體)3.第三層的外部顧客,(即政府、企業及社會,泛指因僱用學生而獲益的個人或組織)。
職是之故,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思考:自己的顧客是誰?顧客的需求是什麼?如何不斷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能做到這些,才能不斷提昇教育品質。
教育/學校行政,取決於其特殊的脈絡,近似於官方/半官方的中介角色。一方面學校要聽令於國家(政府),又要面對家長、學生。況且,學校中的行政人員,多半由教師兼任。或許,受到傳統儒家「載道」思維的影響,此番「顧客導向」說法,只讓我覺得毛骨悚然...,然而扣除這些,提昇教育品質的說法,我倒是能夠接受。
只不過,我的疑問在於,晚近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學,已走向重視「個人差異」的路途,如果我們已得知過去工業化時代的大量複製、重視齊一的路是行不通的,那行政面上為何又往標準化、一致性的路途發展?
現階段的制度與目的,似乎有所牴觸。
為了要求相同的「課程標準」,讓每位學生(顧客?)得到相同的教育資源,勢必犧牲得犧牲掉「差異化」。況且,依此番標準說,開課的「權力」是否會轉向依「需求」面靠攏呢?如此一來,追求「經濟規模」的學校,與重視「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勢必會互相牴觸!
---
2011.3.20 (初稿)
參考資料:
1、林公孚(2007),〈教育品質與評鑑制度之探討〉 。
2、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