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7

關於Quality Assurance

品質保証(Quality Assurance,QA) ,在敝公司稱為QA。
通常是成品送出前的最後一步驟,往往也是最折磨人的一個步驟。

就我所知道的,在出版業將此流程稱作「校對」,儘管名稱不一樣,但實質意義是相同。

校對一般分為一校、二校、三校,理論上一校由責任編輯負責,必須完完整整將內容看過一次。二、三校才轉為其他人負責,由不同人負責的目的在於減少盲點、增加正確性。畢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不到、沒注意的盲點,由不同人負責可以減少此疑慮。

而數位教材由於其特性使然,本身便具備了一般書籍與軟體雙重特性。

也就是說敝公司的從業人員(教學設計師,ID),在QA時必須兼具「校對」內容正確性以及負責「軟體測試」兩項任務。

當然,ID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什麼都會。在內容的部份,在內部由ID Leader&PM、ID負責,外部則有SME負責內容正確性。

遇到要送認證的課程時,加入QA的陣容會更強大。會由PM們組成QA團隊,此團隊編組有點類似QCC品管圈的概念,由多人負責多項審查要點,並給予修正建議。最後,再由敝公司一位「傳說中」的顧問專家,負責審查。

此種「持續改善」的流程,或許就是敝公司過去勇奪多項教材品質獎項的秘訣。

不過,也只有要送認證的教材,才有此「禮遇」。一般的課程,還是多半由ID一人負責。在某些方面,幾乎可以認定「ID的個人素質、把關能力」決定了教材品質!

原則上,我個人在QA時只會注意有無錯字、媒體效果是否運用太超過,而干擾學習,以及一般軟體功能的除錯。例如:按鈕、超連結路徑是否正確、作答時題目回饋設定是否正確...等。

至於圖片美觀、配色...等,除非客戶有特別要求,不然我是一概不理。畢竟,依我個人的視覺素養,根本不可能給出任何建議......。關於這點,某些公司似乎已經注意到了,因而在徵才內容上加註ID要有「基本手繪」能力。

對我來說,這是一項隱憂、同時也是致命傷。

無論如何,出身於前一世代習慣於文字思考的我,在未來的影像時代,永遠都不可能贏過一出生就接觸的各種傳媒的後輩們。特別在研究各大專院校數位內容相關學系的課程規劃後,焦慮感更加嚴重......。

---
2011.2.7

[後記]

之一

接受他人的修改意見,對我自己來說,是一項頗為難受的過程。畢竟在學生時代,真的很少有這種血粼粼、當頭棒喝的修正意見。也許是我們學校的教授們,對學生真的都太好了,鮮少退報告、給予犀利評判,多半採用鼓勵方式。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作法有好有壞吧!

之二

目前電子書當道,在未來的電書時代,如何建立一套審查的流程與標準,相信在實務上是件值得關切的事。
之前應工作的需要,收集了一些軟體測試相關資訊,分享如下:
1、oldsidney 學習筆記-軟體測試、壓力測試、軟體建構管理、QA、SCM、ezMoney
2、軟體測試與品質管理
3、軟體設計與品質管理-誠愷科技

延伸閱讀:
.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 & 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台北:時報。
.陳穎青,《老貓學數位PLUS》,台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