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6

關於需求管理

FB雖然在訊息發布上相當方便,可在知識管理上,卻一點用也沒有...還是得靠人工去整合。以下整理2011.3.1~3.26 FB塗鴉牆上發布的相關資訊:

  • 之一  需求訪談為什麼很重要?

「廠商認為客戶永遠都不知道他們要什麼,客戶認為廠商不專業,無法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服務。」

 2003年, Standish Group的Chaos Reports報導,大約66%專案是失敗的,即超出預算、時程,或者縮減功能。上述專案失敗或虧損的三大主因為:
1、缺乏使用者的參與
2、不完整的需求或規格
3、需求或規格的變更

.面對完成軟體專案的最後一道障礙
文/王建興 (清華資工所博士班研究生)
專案為何難以收尾 第1回若需求分析沒作好,到最後仍要應付用戶端因此提出的大量變更請求,甚至要改變之前的設計、架構,付出頗大的代價。

.軟體設計者如何面對需求不斷改變的客戶
很多人以為需求管理重在期初訪談、事後堅守規格,但實務上不可能如此單純;企業內部的IT人員責無旁貸要將任務完成,即使承接外部客戶專案也希望創造雙贏。

  • 之二 進行需求訪談前,你需要懂什麼?
引述:「缺乏Domain knowledge只會被研發人員耍、被客戶嚇著、被供應商瞧不起,或者是大家都有意見,最後開發出個沒有競爭力的商品。真的是再慘也不過了...」

不懂技術只好當鴨子吧~呱、呱、呱、呱......

.[訪談PM系列] 菜鳥PM如何累積Domain Knowledge

Domain Knowledge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議題,Domain Knowledge何其廣泛,到底要學到多深入才算夠?其實要學多深入這個問題,應該要換個角度提問,那就是「產品經理具備Domain Knowledge的目的是什麼?」。

回到過往的文章,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就是要「影響」甚至「指導」各部門通力合作,所以Domain Knowledge在這個工作內容下,所要達到的目的是:
1、降低彼此間溝通成本。2、贏得各部門的尊重。3、摩擦出跨領域的火花。
根基在這三個目的下,筆者規畫了產品經理從幼稚園到研究所的Domain Knowledge學習內容,供產品經理參考:
1、幼稚園:名詞解釋與Know what
2、國小:競爭者狀態的了解與分析
3、國中:Flow Chart、系統架構與Know why
4、高中:上游供應商狀態

  • 之三  需求訪談教戰手冊

{需求.1004.02} 需求訪談的教戰手冊

.訪談實況-1

.需求文件製作流程

.[故事]行銷網站需求訪談現場

.專案經理第四話:勇敢面對需求訪談吧

.需求誘導檢查表(Requirment Elicitation Questionaire)

  • 之四 如何與IT人員溝通?
.淺談UML
作曲家會將其腦袋中的旋律譜成樂曲,建築師會將其設計之建築物畫成藍圖,行銷廣告人員會將其創意製作成簡報;這些樂曲、藍圖及簡報就是模型(Model),而建構這些模型的過程就稱為塑模(Modeling)。
軟體開發如同音樂譜曲及建築設計,其過程中也必須將需求、分析、設計、實作、佈署等各項工作流程之構想與結果予以呈現,這就是軟體系統之塑模。

.寫給SA的UML-UseCase實務手冊

.UML Blog

.Kenmingの鮮思維。軟體、學習、交易、生活雜談。

  • 之五 如何與MD人員溝通? 
.數位教材腳本觀摩

數位教材在製作時,教學設計師會運用腳本將設計的內容與媒體設計的人員作溝通,其運用的方式與電影或動畫的流程相似。而每間公司所運用的腳本型態皆有不同,沒有一定的標準。唯一的方向就是「能溝通清楚」。
---
2011.3.26 初稿

2011/03/20

ISO/IWA2國際教育品質管理系統

當我得知有「ISO/IWA2國際教育品質管理系統」這一套玩意的時候,頓時覺得自己真是太孤陋寡聞了。不過,接著而來的是諸多疑問......

林公孚(2007)在〈教育品質與評鑑制度之探討〉一文中提到:

依據ISO/IWA2國際標準協會教育品質管理系統標準,所謂顧客(Customer)係指「接受教育產品/服務的組織或個人」。在教育系統中的顧客,包括:內部的顧客與外部顧客。前者係指學校中的教師與職員,他們扮演著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後者又可分為:1.最基層的顧客,(即學生)2.第二層的外部顧客,(即家長與提供資金的個人或法人團體)3.第三層的外部顧客,(即政府、企業及社會,泛指因僱用學生而獲益的個人或組織)。 
職是之故,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思考:自己的顧客是誰?顧客的需求是什麼?如何不斷地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能做到這些,才能不斷提昇教育品質。

教育/學校行政,取決於其特殊的脈絡,近似於官方/半官方的中介角色。一方面學校要聽令於國家(政府),又要面對家長、學生。況且,學校中的行政人員,多半由教師兼任。或許,受到傳統儒家「載道」思維的影響,此番「顧客導向」說法,只讓我覺得毛骨悚然...,然而扣除這些,提昇教育品質的說法,我倒是能夠接受。

只不過,我的疑問在於,晚近教育思潮、教育心理學,已走向重視「個人差異」的路途,如果我們已得知過去工業化時代的大量複製、重視齊一的路是行不通的,那行政面上為何又往標準化、一致性的路途發展?

現階段的制度與目的,似乎有所牴觸。

為了要求相同的「課程標準」,讓每位學生(顧客?)得到相同的教育資源,勢必犧牲得犧牲掉「差異化」。況且,依此番標準說,開課的「權力」是否會轉向依「需求」面靠攏呢?如此一來,追求「經濟規模」的學校,與重視「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勢必會互相牴觸!

---
2011.3.20 (初稿)

參考資料:
1、林公孚(2007),〈教育品質與評鑑制度之探討〉 。

2、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網站

2011/03/06

偽.教育囈想

〈試對「藝術」連結「夢想」詞彙的再解構〉
文/kun

其實,看到有人將「藝術」+「夢想」連結,我就會想「解構」其背後的意圖。畢竟,這些想法是不是已經使得我們的思考僵化了?令我們不自主地陷入二元對立的價值論證。

例如,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以下對話:「學XX的沒前途,以後會沒飯吃。」而XX則可以自由帶入繪畫、音樂、寫作之類。

一般常見的電影劇情也早習以為常,好比說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主角為了自己「興趣」(通常以搖滾最為常見),於是聚集一堆夥伴成立樂團,經過一連串「熱血」歷程後,我們往往在劇情結尾,得以看到他們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然而,此類劇情中的代表傳統觀點的家長、學校教師們,經常被打入「黑五類」成為妨礙追求進步、保守一派的觀點。

然而,事情的背後真的是這樣的嗎?

忘了是哪位社會學家曾這樣說過:「當一個概念廣為人知以後,往往會失去原本所要表達的意含。」

---
2011.3.6 初稿
2011.3.6 二修

[後記]

「教育囈想」借用自一位友人blog的分類標題,為表敬意,特在前加上「偽」字,表示非原創。

延伸思考:
.Illich 反學校教育

順道提供一則例子,在正規教育中,此類名詞只會如此呈現:
.有關伊利奇(Illich)反學校化教育(deschooling)的敘述,何者為非?(A)基本假設認為學習是一種自我激勵的學習(B)四種教育網路有:器物、楷模、同儕與前輩(C)學校是提供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場所(D)認為學習是不分時間、空間的。

2011/03/04

再記腳本審查會後兩點紀錄

思考必須化成文字,才有辦法釐清思緒。
趁著記憶猶新,再記兩點:

之一

腳本審查會上,負責「有機農業、生態」課程的SME,他的一些意見,讓我印象很深。
下面憑藉著記憶,略記如下:

.我非常感謝我這門課的設計者,他在課程破題時,採用了我們台南地區瀕臨絕種的水雉作為主角。這門課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採用一隻水雉的觀點作為敘述,非常特別、也非常正確!以往我們都是站在人類的角度思考事情,但站在水雉的立場,我們應當如何去反思生態這件事呢?

.其次,我們這門課的對象,一開始就非常定義為「普羅大眾」。而課程中只極力傳達一個概念「綠色觀念」,我只希望這門課的學習者,看了這個課,能多瞭解一點相關知識。未來,站在推廣的角度,我會希望再傳達「綠色主張」。

之二

不久之前,前往南科考古陳列室拍攝時。我抓著解說員問了好久,問到SME都有些吃味了XD
我猜想SME當時的想法會是:「這小子,剛剛訪問課程時,都沒這麼積極!」

我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在導覽文物時,一般大眾最想瞭解的是什麼呢?」
事實上,我對每位SME都會問這個問題。

解說員回答我說,其實一般人想知道的,多半是這個文物多久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再追著問:「那麼在這個陳列室中,一般人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呢?」

解說員說,我會依參觀的對象而定。像有的學校帶學生來參觀,我就直接帶他們去看「南科第一犬- 狗遺骸」,畢竟狗是人最好的朋友。

而如果是高官、貴賓來參訪,我則會著墨考古陳列室在南科開發史上的定位。通常這些國外貴賓們對於台灣如何在高科技的環境下,還能保有這種人文的追尋,都相當感興趣。之後,有貴賓來訪時,長官們也往往都會安排來參觀。

另外,像有些貴婦團來參訪,我就直接帶到服飾、玉環、首飾那一區,她們也多半對這些感興趣。

然後,像有些學生,也常常問:「這些人到底長怎麼樣子?跟我們有血緣關係嗎?」這部份,也有團隊在開發史前人類臉孔復原的計畫。未來,說不定復原時,還可以比對看看有沒有明星臉呢。

---
2011.3.4

[後記]

事後回憶,為什麼這些話語會被自己留意,並且過了這麼久,還能留下這些脈絡?
人是愛聽故事的動物,與其說某人的表達能力好不好、故事說得精不精彩。
倒不如說,當你充滿熱情,並且對於自己所講述的內容相當熟悉時,
講述者自然會產生一股自信,並且令人不由自主地想繼續聆聽。

依稀記得大一說話課,陸老師曾說:「上課時,老師要把雙手空出來!」
當你雙手緊緊拿著課本,眼睛都只在課本上,哪裡還能期望學生注意你呢?

記腳本審查會三點反思

記腳本審查會三點反思:

1、事前準備充足,就不會「心虛」。

先回憶一段往事。

去年四月的某一天,帶著腳本要去找SME時。Mentor說,他必須跟去,不然怕我會被SME牽著走。那天短短半小時的震撼教育,至今仍在我幼小心靈留下很深的陰影......。從此之後,我對於任何有著「教授」頭銜的人,都懷抱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

「腳本是你寫得,你應該比我還清楚才對!」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昨天出席審查會前,我一直用應付期末考的心態,讀著自己厚達六、七十頁的腳本。不過,很奇妙耶~看著自己兩個月前寫的東西,只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特別在內審、外審一輪後,已經無法辨識自己的語氣了 。況且,當初到底是如何「掰出」這些腳本,每看一次,就覺得很神奇......。


2、熟悉你的市場需求、妥善包裝課程,吸引學習者注意!

有位評審委員,總覺得他是教行銷的。從頭到尾,都繞著市場需求、學習者興趣打轉。這意見聽起來雖然很空泛,但實際執行起來,可是會玩死我們這些從業人員的......。

把這些話,換成教學設計的語言,其實就是以下幾點:
.分析學習者背景
.以適合的教學策略包裝課程,引起學習者動機

不過,在該位評審委員,與我們SME答辯時,有些點挺值得再深思的。
列舉如下:
.線上課程的學習者每次都不一樣,你如何去抓到首要的學習群?引起他們想學習的動機,並將課程內容傳達給他們?並將課程內容傳達給他們?

.專家知識與一般大眾想要瞭解的知識,期間的落差在哪?
    教材必須具備教育性,卻又要活潑生動吸引人。
    過深被嫌生硬,太淺又難難脫稗官之稱。    其如何可能?拿捏分寸為何?

3、學習者操作介面必須友善,有一致性。

這一點,至今仍是敝公司的最弱的罩門。看過一些送認證課程的意見,在「學習導引與追蹤」這部份的評分,永遠很低。

而我之所以會開始注意UI介面,或許真該「感謝」前一個案子的窗口,託他所賜,我被迫研究了好久的HCI、認知性教材寫法/理論、認知心理學。但怎樣就是跟不上他的程度,東西一直被退......。

關於使用者介面的易用性(Usability),我也仍在摸索中,還沒理出個頭緒。

---
2011.3.4

[後記]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之所以會無法理解教授/客戶的意見,真的是彼此的高度/角度不同。

「教學設計」說來簡單,可要作到大家都滿意的地步,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