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0

[書摘]team

.對於新的雇員,交給他們的專案,最好難度不要超過他們曾成功過的專案;把有挑戰性的目標延到下一次。

.除非必要,否則不要自己去組成一個團隊。去找一個已經成型的團隊來用。

.維持一個團隊(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也幫助你的繼任者,避免團隊無法凝聚的問題。

.把凝聚在一起的團隊 - 準備充分、也願意接受新的工作挑戰,當成是專案的收穫之一。

-摘錄自《最後期限:專案管理101個成功法則》, ch7 徵才、ch9人力資源管理的大將。

---
2011.2.20


昆語:

同樣的道理,當老師們在帶班時,也可以得到驗證。我師傅在對學生交待一門新作業時,她是這樣做的。

首先,對學生展示此堂課,過去學生留下的作品當作範例。用意有二:一是提供學生鷹架,建立對該作業整體印象,以及可供參照的範本。二是可以鼓勵學生,之前的人都可以作的這麼好,你沒有道理作不到呀!

最近,在公司內部尋求相關資源時,意外發現前幾年一則大型專案的lesson learn。事實上,專案執行的範本、流程,早在當時便已經被建立。然而,問題在於當時執行專案的團隊幾乎都已經不在了...。

過去我曾想,《從A到A+ 》一書中說要找對的人上車,根本是規避管理的一種說法。如今,我也反思:當一套制度已被建立,經驗卻沒被跟著流傳下來,空有一堆流程有用嗎?

[轉貼]組 Team 的一些基本觀念和執行方法

組 Team 的一些基本觀念和執行方法
文◎XDite
http://wp.xdite.net/?p=1992


文章中「不論你是否相信,任何厲害的團隊,後面絕對都有厚厚的各式各樣 SOP ….」。
關於這點,我有深刻體認。

敝公司是專作教育訓練/數位學習的,以教學設計師的養成為例,不論你是否擁有任何相關相關領域背景,透過一系列的課程,並按表操課/實戰,通常兩禮拜就能讓你上手。(由此可知,文職人員是多麼地廉價......隨便一位大學畢業生都能取代你!)

然而,我認為:這也只是丟給你一把槍,並讓你認識槍枝的拆解、上膛、擊發後,便送你上戰場罷了!之後能否存活,還是得各憑本事!

除了流程,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的,就是公司那一群身經百戰的PM、MD們,以及內部上百個執行過後的專案原始檔、文件。只要這批核心團隊還在,不管發生啥事,都有機會戰勝。

這群老兵們的動向,是相當值得關切的指標。

不知道你注意到身邊悄悄發生的變化了嗎?

---
2011.2.20

2011/02/19

[書摘]死亡行軍(death march)

處於死亡行軍(death march)的專案,有賴於每位成員無怨無悔的犧牲,為了專案,大家放棄個人生活,超量加班,連週六、日也要來辦公室,家庭關係疏離......等等。總之,大家非得全心全力投入專案不可。

通常,這都是以專案的重要性,來為死亡行軍的正當性作辯護:「這次的任務實在太重要了,重要到全體人員最後一滴血都要榨乾。」但是這些說法很奇怪,既然這專案有這麼重要,為什麼公司不願分配合理的時間、金錢來作呢?

書中接下來提到的三點說法,對照自己經驗,又讓人不禁猛點頭同意:

1、死亡行軍的第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預期價值很低。專案鎖定的目標是非常沒有意義的產品,由於價值很低,若照一般正常的專案來處理,成品明顯高於報酬。只有超人才能讓這隻豬飛上天!

(昆按:超人與豬的形容,超貼切的...)

2、死亡行軍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員工成為冤大頭。騙他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昆按:孟子會說,你們這些畜生不要不識大體阿!)

3、死亡行軍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專案最後幾乎都出盡洋相。糗大了,只做出一點點東西,或什麼都交不出來(通常還花掉比一般更多的成本),每個人都覺得很窩囊、很不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做法才對。

(昆按:這也是我閱讀此書的理由,但目前看來,得到的心靈慰藉效果,遠比實際的幫助大......)

-摘自《與熊共舞:軟體專案的風險管理》

[書摘]規格崩潰

專案的風險之一,就是「規格崩潰」。

與其他風險相比,它顯得非常與眾不同,它的效果不是連續性的,而是突然爆發,

造成的影響也是兩極化。

(換言之,要麼發生,要麼不發生,不會在這之間有什麼緩衝)

而且,一旦發生,幾乎是致命的一擊,它不會拖延專案 ─ 而是直接讓專案完蛋!

- 摘自《與熊共舞:軟體專案的風險管理》

2011/02/18

專案的人力管理風險

專案的核心風險之一是:人力流失。

人有時會在專案做到一半時離開,但在預估時,這種事往往不被考量。關於這項風險,評估時必須知道:

.公司技術人員的年平均流動率。
.接替人員完全進入狀況時間的最佳估計值。

所謂完全進入時間,是指一般新僱人員的工作表現,開始達到離職人員工作水準的所需時間,單位是月。它取決於工作領域的複雜程度以及新僱人員對業務的陌生程度(以一般新僱人員擁有的經驗基礎來算)。

那麼,應當如何評估貴公司對你和你的同事做了多少投資呢?

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知道。想想看,當有人離職時會怎麼樣?例如:假如你們的一位資深程式設計師,就作到這個月底。在此之前,你一直深信你的小組一定能在明年夏天之前完成貴公司的專案。工作一直進行的很順利,這隻團隊合作無間,至少在有人丟出離職炸彈前是如此。

儘管你們團隊在有人離職隔天,便又補了新人。但你我都很清楚,一開始他對團隊的生產力一定是負的。生產力在有人離職時受到了影響,甚至一度低於零,因為其他人都忙著彌補失去一位原本非常契合的組員 所造成的損失。然後,一段時間之後,生產力終於恢復了往日水準。

我們應該如何計算這段時間的損失呢?

從一位生產力幾乎是負的員工,到追上前一任員工的水準,需要多久?需要六個月嗎?這對新的應用程式設計師來說,或許還算合理。但對加入從事更複雜的工作團隊來說,可能就不太夠了。

依照華爾街的觀點,就是把對員工的投資視為費用。想改變這種觀念可能沒辦法,但,長期而言,玩這種把戲的公司遲早會遭殃。擁有知識型工作者的公司必須明瞭,人力資本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好公司早就這樣做了!

---
2011.2.18

資料來源,摘錄自:
1、湯姆.狄馬克、提摩西.李斯特著,錢一一譯,《與熊共舞-軟體專案的風險管理》,台北:經濟新潮社。ch13〈軟體專案的核心風險〉。
2、湯姆.狄馬克、提摩西.李斯特著,方亞瀾、錢一一譯,《Peopleware-腦力密集產業的管理之道》,台北:經濟新潮社。ch31〈人力資本〉。

2011/02/12

百年千書&經典3.0


詹宏志與郝明義,一直是我職涯上參照的「理型人物」,在這波科技浪潮下。

詹宏志的「百年千書 經典必讀」,以及郝明義的「經典3.0」,

從現代思潮、文學史的高度來看,倆個計畫都有推動「新典範」的野心與意圖。

我以為:「一種新科技的誕生,背後必須隨著誕生新的思維以及哲學。」

然而,未來歷史走向為何?

迂衡中國文學史、西洋教育史,以及近代美國教育史上。

我能否從中建立出自己的史觀、以及看法呢?

---
2011.2.12


延伸閱讀:

.百年千書 經典必讀
http://wp.1000ebooks.tw/?page_id=9

.經典3.0
http://classicsnow.net/

關於詹宏志兩則

「作家撒野・文學迴鄉」5:詹宏志 我的記憶‧我的寫作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10/08/31/533671.html

詹宏志:住在寂寞星球的怪客
http://blog.yam.com/yucw/article/8511079

2011/02/07

關於Quality Assurance

品質保証(Quality Assurance,QA) ,在敝公司稱為QA。
通常是成品送出前的最後一步驟,往往也是最折磨人的一個步驟。

就我所知道的,在出版業將此流程稱作「校對」,儘管名稱不一樣,但實質意義是相同。

校對一般分為一校、二校、三校,理論上一校由責任編輯負責,必須完完整整將內容看過一次。二、三校才轉為其他人負責,由不同人負責的目的在於減少盲點、增加正確性。畢竟,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不到、沒注意的盲點,由不同人負責可以減少此疑慮。

而數位教材由於其特性使然,本身便具備了一般書籍與軟體雙重特性。

也就是說敝公司的從業人員(教學設計師,ID),在QA時必須兼具「校對」內容正確性以及負責「軟體測試」兩項任務。

當然,ID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什麼都會。在內容的部份,在內部由ID Leader&PM、ID負責,外部則有SME負責內容正確性。

遇到要送認證的課程時,加入QA的陣容會更強大。會由PM們組成QA團隊,此團隊編組有點類似QCC品管圈的概念,由多人負責多項審查要點,並給予修正建議。最後,再由敝公司一位「傳說中」的顧問專家,負責審查。

此種「持續改善」的流程,或許就是敝公司過去勇奪多項教材品質獎項的秘訣。

不過,也只有要送認證的教材,才有此「禮遇」。一般的課程,還是多半由ID一人負責。在某些方面,幾乎可以認定「ID的個人素質、把關能力」決定了教材品質!

原則上,我個人在QA時只會注意有無錯字、媒體效果是否運用太超過,而干擾學習,以及一般軟體功能的除錯。例如:按鈕、超連結路徑是否正確、作答時題目回饋設定是否正確...等。

至於圖片美觀、配色...等,除非客戶有特別要求,不然我是一概不理。畢竟,依我個人的視覺素養,根本不可能給出任何建議......。關於這點,某些公司似乎已經注意到了,因而在徵才內容上加註ID要有「基本手繪」能力。

對我來說,這是一項隱憂、同時也是致命傷。

無論如何,出身於前一世代習慣於文字思考的我,在未來的影像時代,永遠都不可能贏過一出生就接觸的各種傳媒的後輩們。特別在研究各大專院校數位內容相關學系的課程規劃後,焦慮感更加嚴重......。

---
2011.2.7

[後記]

之一

接受他人的修改意見,對我自己來說,是一項頗為難受的過程。畢竟在學生時代,真的很少有這種血粼粼、當頭棒喝的修正意見。也許是我們學校的教授們,對學生真的都太好了,鮮少退報告、給予犀利評判,多半採用鼓勵方式。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作法有好有壞吧!

之二

目前電子書當道,在未來的電書時代,如何建立一套審查的流程與標準,相信在實務上是件值得關切的事。
之前應工作的需要,收集了一些軟體測試相關資訊,分享如下:
1、oldsidney 學習筆記-軟體測試、壓力測試、軟體建構管理、QA、SCM、ezMoney
2、軟體測試與品質管理
3、軟體設計與品質管理-誠愷科技

延伸閱讀:
.陳穎青,《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 & 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台北:時報。
.陳穎青,《老貓學數位PLUS》,台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