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談判與採購實務班】第4週3LL
1. 談判作為一種「交換」。
課堂中講師展示了一張圖片。一隻拿著「胡蘿蔔」的老鼠,以及拿著「乳酪」的兔子,面對面互相站著。「胡蘿蔔」是兔子想要的,但對老鼠沒用。反之亦然,老鼠需要「乳酪」。
4週課程下來,一直以「交換」作為核心打轉。
.對方「需要」什麼?
.我們「擁有」什麼?
.「換」什麼?
.怎麼「換」?
.當對方不想「換」,如何讓對方坐上談判桌。
.當己方處於弱勢,如何「以小換大」減少損失?
2. 你出來!你進來! - 局裡局外看不到的「局」
局外人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局」。
談判桌上,不存在「雙贏」的概念,各取所需。
「理論」、「模型」只能歸納出模式、架構。
實作上困難的點,在於如何取得對方的底牌?
3.「教」與「學」,再思「學習」的本質。
課堂上,舉凡…談判過程中心理層面的操作,
講師也照實說了,這個他也沒法教。
因此,這一系列課程,規劃了教學方法主要為:
.講師講述法,佔課堂時間25%。
.情境模擬法、案例演練法、課堂討論,佔課堂時間75%。
每堂課的重點在於下午的實際演練。
而作為數位學習的開發者,我總是隨時想著如何將取得的素材「數位化」。然而,第二週後我就打消了這念頭。
正如這一系列課程設計中教學方法,討論、演練這些學習行為,全是「數位學習」無法提供的。
數位學習僅能扮演「素材的提供者」,真正引導、組織、乃至於後設認知的建立,都在於講師、學員之間,乃至於學員本身。
關於數位學習中的「學習」與「教學」,若將自己定位在「數位內容的提供者」,單憑「勞力」的付出,我們想跟客戶「交換」些什麼?
---
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