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6

不懂程式也能打造app?試用Smart Apps Creator與EZoApp!

最近接觸了Smart Apps Creator 與EZoApp 2款製作app的軟體,儘管2套軟體都號稱不會寫程式也能輕鬆打造app,但我們都知道天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怎麼可能有這種好康!

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的確不會寫程式也能做出陽春型的app,但若不懂基礎的程式運作邏輯,可能啥玩意都做不出來。

就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這兩套軟體各有特點,簡單歸納如下表:


  • Smart Apps Creator – 主打教材製作功能,操作上也算容易入手。80%的操作同PowerPoint,加上套用模板很簡單就能產出教材。唯使用上較複雜的地方在「互動功能」的設計,這真的很考驗智商與基礎程式邏輯,看著廠商demo的產品百思不得其解,等專案製作檔一開啟卻又驚呼原來這麼簡單!
  • EZoApp – 適合開發行動裝置上的app,可串接API與接收JSON是其特點,拖曳積木程式模件的設計也相當容易上手。不過,個人認為這套軟體有門檻,要略懂HTML5 、JavaScript 、 CSS3、 jQuery才可以使用愉快!

總結以上,市面上相同的軟體其實不少,但重要的不在於製作的工具而在「想法」與「流程」。就以數位教材的製作來說,一般老師有的是教學點子、教案,但缺乏多媒體與程式設計能力,這類工具的出現可以輔助老師們製作教材。

好比說Smart Apps Creator的代理商推出的產學合作計畫,若老師們有好的教學點子可以授權或賣給他們再重製,藉此補足老師們缺乏的多媒體與程式能力,而廠商也依此獲得教學領域的know,算是不錯的互補合作!

---
2015.1.16
source:
.Smart Apps Creator

.EZoApp

2015/01/02

冷門學科的春天?若知識成為消費性零售商品


〈芭樂人類學〉、〈歷史學柑仔店〉、〈巷仔口社會學〉...注意到這些共筆blog,最早是由〈芭樂人類學〉開始,約莫去年〈歷史學柑仔店〉、〈巷仔口社會學〉...等類似的站台相繼出現,到了2014年底〈哲學新媒體〉甚至是以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出現。

知識 X 媒體 X 新科技

細數這些站台: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幾乎都可說是票房毒藥。「讀這些學科有用嗎?」人們質疑的聲音彷彿在耳邊響起。早在千年前莊子早論述有用、無用。然而當這些「無用」學科碰到了新科技,竟擦出了火花,成了「有用」的創業。

當"Google"從名詞演變為動詞,昔日廟堂上望之儼然的知識,現在只要連上網路,人人只消動動鍵盤、滑鼠都可成為鍵盤專家,從外太空談到內子宮。

海量知識的氾濫,現在人們該擔心的不是知識如何取得,反而是知識如何過濾?例如,為了打擊網路傳言、轉寄信上種種偽科學,〈泛科學〉自網路上聚集一群專家,以實證知識撰寫科普文章以正視聽。

網路 X 知識商品化

若說網路讓大眾擁有發言權,知識取得更為容易,也意謂著昔日「專家」身份的崩解,人人都可以是專家。Khan Academy、Udemy利用了網路傳播性與錄製的便利性,產出了大量教學影片。

然而上述提到的共筆blog的傳播媒介仍然是以文字為主,在YouTube興起之後影音多媒體的影響力是最來越大了,比起文字現在的人們反成比較習慣圖像,如〈臺灣吧〉製作的一系列臺灣歷史教學影片,以活潑影音將生硬知識轉化,吸引大眾接觸。

往後,相信平台不是問題,手機錄影也邁入了4K境界,只要擁有知識,加上合宜的教學設計,任何人都有機會當老師、上網授課!

---
2014.1.2 初稿
2014.1.7 一修

reference:

中山大學MOOCs-數位學習導論與實務,第十一講內容:為何有些知識會變成消費性零售商品。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