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學習行為
修了一些MOOCs課程,但學習畢竟還是得付出,光看影片不做任何筆記、作業,幾週後便忘光了,啥也沒留下。
再者,若真的要「認真」截圖、打筆記,需不時暫停、倒轉,1小時影片課程,約要一個半小時方能完成。換算學習時間約1:1.5。
之二 數位中輟
數位學習與實體課程差異在於數位學習是沒有「蹺課」這件事的!修實體課程一堂課沒去會有感覺,知道自己沒去(出門)上課。
但數位學習你沒上課,就只是將課程開始時間往後延宕。今天不看影片,就明天看;明天不看,就後天看,到後來不知不覺間就積欠了三、四週的進度。
然後,這堂課也就不知不覺「中輟」了XD
莫怪乎MOOCs課程中輟率很高。
之三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主動學習
近來的教育理論頗愛討論「以學習者為中心」,話說來頗漂亮但實踐上很難。好比說,不同背景學習者參與同一課程,有著不同的動機、先備知識。混在一起上課,如何確保達到教學目標?進而達到學習遷移、行為的改變?
此外,何謂主動學習者?
大抵「好逸而惡勞」是人之天性,我想是很難有人閒閒沒事做,把學習當作樂趣吧!沒有外在誘因,憑藉內在動機要能達成,都已經是相當理想化了。
教學環境(硬體、網路)、教師、教材...等都準備好了,我們的學生準備好了嗎?似乎也很少看到關於這塊的討論。在成為「主動學習者」之前,是還有一些工夫可下。
至少,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基礎工具如英文、數學沒在正規教育歷程中,達到一定水準,要「自學」某些課程,著實有其難度。
---
2014.11.15
2014/11/03
雜談
轉文三則:
龜除了唸ㄍㄨㄟ,還可以怎麼唸?這位老師給分的做法讓人激賞!
http://buzzorange.com/2014/11/03/pronunciation-about-tortoise/
女兒數學只考 26 分… 但這老爸的回答太讚了!
http://buzzorange.com/2014/10/29/math-test-scores-26/
小六數學考卷 神融合頂新案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26965
不知啥時開始常常看到這類轉文,一張貼圖局部放上學生作業答案或考卷,而通常會有幾種結果:
1、全民公審。不分青紅皂白群起批判教學內容或老師教法。
2、哈、哈、哈、哈、哈。只是個笑點,層層轉貼,直到有人說你封包是鴿子載來的˙!
而我轉貼這三則大概是近來看到較正面的描述,從這三篇文章可以發現:
1、過去分數至上的看法逐步產生動搖,開始有些能被與論採納討論的不同聲音出現。
2、學校的評量方式與內容,受網路影響無時無刻都必須直接面對群眾。小至習作、作業給分、月考試題,大到基測、學測命題,無一不直接暴露在群眾目光底下,此之謂全民上網、全民媒體的時代。
然而,這些討論往往一時曝光流於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鮮少會有人會探討後頭的課程內容、教材教法、評量命題的方式,文中翁老師的將其教學的觀點,融入語言與文化,進而做出不同闡釋,給出"標準答案"以外的"標準"。或許,你不認同他的說法,但所謂的教師專業不正是如此?
我想師培體系應該手腳還沒快到將"社群媒體"這塊列入"親師溝通"抑或"虛擬班級經營"的範疇內,但隨著七年級前段班家長的小孩將開始進入小一,或許會開始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況。
總之,體現在後現代的知識觀下,當"差異(多元觀點)"與"包容"普遍能被多數民眾接受,能兼容不同聲音存在,所謂的"教改"也才開始展現成果。
---
2014.11.3
俗話說的好「民意如流水,東飄西流無常軌,民意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再舉正好距今一年前的新聞做對照,歷史事件傳送門:
【教育新聞】小學這樣教?一題數學 家長槓老師 vs 請尊重教師的專業
http://captains.pixnet.net/blog/post/53262336
「雞招待客人」 小四考題引人遐想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83813
龜除了唸ㄍㄨㄟ,還可以怎麼唸?這位老師給分的做法讓人激賞!
http://buzzorange.com/2014/11/03/pronunciation-about-tortoise/
女兒數學只考 26 分… 但這老爸的回答太讚了!
http://buzzorange.com/2014/10/29/math-test-scores-26/
小六數學考卷 神融合頂新案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26965
不知啥時開始常常看到這類轉文,一張貼圖局部放上學生作業答案或考卷,而通常會有幾種結果:
1、全民公審。不分青紅皂白群起批判教學內容或老師教法。
2、哈、哈、哈、哈、哈。只是個笑點,層層轉貼,直到有人說你封包是鴿子載來的˙!
而我轉貼這三則大概是近來看到較正面的描述,從這三篇文章可以發現:
1、過去分數至上的看法逐步產生動搖,開始有些能被與論採納討論的不同聲音出現。
2、學校的評量方式與內容,受網路影響無時無刻都必須直接面對群眾。小至習作、作業給分、月考試題,大到基測、學測命題,無一不直接暴露在群眾目光底下,此之謂全民上網、全民媒體的時代。
然而,這些討論往往一時曝光流於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鮮少會有人會探討後頭的課程內容、教材教法、評量命題的方式,文中翁老師的將其教學的觀點,融入語言與文化,進而做出不同闡釋,給出"標準答案"以外的"標準"。或許,你不認同他的說法,但所謂的教師專業不正是如此?
我想師培體系應該手腳還沒快到將"社群媒體"這塊列入"親師溝通"抑或"虛擬班級經營"的範疇內,但隨著七年級前段班家長的小孩將開始進入小一,或許會開始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況。
總之,體現在後現代的知識觀下,當"差異(多元觀點)"與"包容"普遍能被多數民眾接受,能兼容不同聲音存在,所謂的"教改"也才開始展現成果。
---
2014.11.3
俗話說的好「民意如流水,東飄西流無常軌,民意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再舉正好距今一年前的新聞做對照,歷史事件傳送門:
【教育新聞】小學這樣教?一題數學 家長槓老師 vs 請尊重教師的專業
http://captains.pixnet.net/blog/post/53262336
「雞招待客人」 小四考題引人遐想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8381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