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5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示範研習會後札記

跑去參加了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示範研習會,儘管與預期有點落差,但聽完主講人賴柏宗老師的經驗分享後,有些想法略記如下。

之一 

個人自修用教材 vs 資訊融入用教材

以往所做的數位教材多是個人瀏覽用,可一旦教材要能搭配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時,該做何調整?
在網路上看過一段話:「vendor端的ID不知道是不是教材做久了,思考都僵化了。」
顧客的立場、製作者的立場、學習者的立場、教學者的立場

是不是真的脫離講台太久?忽略了很多事。

之二

所謂的SCORM究竟是「標準」還是「限制」?
教育部這套教材,並未採用SCORM架構。
但在教學流程上,有一定的主軸:學什麼→想一想→上課去→動手做→考考你
教師教學時或學生自修時,可自行選擇想學的部份。
SCORM真的是必須品嗎?

之三

在國語、社會課、藝術人文,這些需要補充大量視覺、聽覺輔助的課程領域。
確實很適合採用資訊融入,當講者示範用「清明上河圖」講解聚落的概念時
當下有種被「刺中」的感覺,想大呼就是這個了!
我們過去一切所學,當下都可以串連起來。
只是這種教學方式,勢必挑戰授課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度、統整能力。
試問,當你看到「康熙台灣輿圖」該如何融入教學?

之四

「週三的下午,我們班的小朋友跟我說,在安親班裡很安靜,因為台北縣的小朋友都不見了。」
因為台北縣推行活化課程的緣故,週三下午多了三堂課。
然而,將所有的時間塞得滿滿的有必要嗎? 賴柏宗老師分享時如此提問。
以他任教台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為例,他班上的小朋友就是一路被期待上建中、北一女,再一路上台大。
(駱明慶教授在〈誰是台大學生?〉一文中曾提到:「在臺大校園裡隨機抓 11 個學生,就會有一個是在大安區長大的。」)
看著他分享的學生學習單,不免驚訝,那會是五年級小朋友的文筆、想法?
 「我希望教育的官員能......」寫出這樣句子的學生,在接受台北強勢教育資源後,六年後會有多少差距?
談資訊融入教學,就不能忽視「數位落差」的存在。

之五

研習最後,數位典藏計畫的專案經理,再次推廣了教案比賽。
據說以往「參加的人數相當不踴躍」,所以這次將首獎獎金調整為8萬元!
嗯,還等什麼?( ̄▽ ̄#)﹏﹏
有沒有人要一起報名啊!!!

 之六

附帶一提,看過「頑石創意」製作的教材後我認為咱們家的MD未必會輸人!
不過有一點,我倒是很羨慕...因為頑石工作人員的名字,有列在課程手冊上。
什麼時候「敝公司」的教材,才會出現製作者的名字呢?

---
2010.9.5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網